监控训练强度一直是科学训练十分重要的一环,运动强度太高或太低都无法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所谓的训练主要是由训练时间与训练强度所构成。按照比较公认的丹尼尔斯的训练体系理论,跑步训练的强度会分为E、M、T、A、I、R这六种。今天大致说一下,让大家有个基本的认识。
对于中长跑来说,E跑就是有氧跑最基础的训练,也是训练强度最低的,训练目的是在于为有氧系统打下稳固基础,增加肌群肌纤维、肌腱与韧带的强韧度,提升肌肉端的用氧能力,促进肌肉组织中的线粒体与毛细血管增生,提高有氧酶浓度。
简单说,这一级强度能打下体能的基础,甚至还可以改变身体体质,让你的燃脂率逐渐提高(燃脂率即身体消耗脂肪提供活动能量的比例)。
E跑一般看心率区间,在训练过程中,让心率保持在某个范围,通过控制配速,使得心率不超上限,不低于下限。
训练类型:
长跑 (LSD)
首先要说清楚一下,M跑是个训练的强度,并不代表着跑全马就要用这个配速。这个有点小误区。
M跑训练产生的生理效果其实和E跑效果差不多,只是强度要更大一级,所以当然会更累。一般M跑的时间长度不宜过高,因为相对E跑来说,M跑的恢复时间要长不少。而我们跑M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模拟比赛强度以提高比赛的自信心。
一般M跑训练是在比赛训练周期的最后进行,可以在比赛前熟悉比赛配速,且训练M时还可以练习边跑边进行补给,让身体习惯在M强度时消化、吸收,让血糖保持稳定。
训练类型:
M配速连续跑
训练建议:
单次训练时间不要超过110分钟或者29KM
跑M需要补充碳水化物
T是个门槛,具体说是有氧和无氧的门槛,是一个比较窄的中间地带。这个槛没到的时候,身体就是有氧状态。在有氧状态下,身体能麻溜地排除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乳酸。等到过了这个槛儿,进入无氧状态时,乳酸就排除不及时,会逐渐积累,肌肉就会受到影响(收缩变慢甚至罢工),出现酸痛、疲劳等状况。T跑一般是跑配速,需要保持配速一定时间(5分钟以上,不超过20分钟)。
训练类型:
节奏跑 (Tempo runs) 巡航间歇 (Cruise interval)
注意:
恰当的T配速应该是感觉痛快,如果只有痛苦,那么说明已经是I配速强度了;
过了T槛会先进入A强度,也就是无氧状态了。在丹尼尔斯的理论系统中,没怎么提A这个强度,认为只是个过渡区间。不过对我们业余跑友来说,尤其初入门的同学,倒是可以把A强度代替下面的I强度来提升摄氧量。另外,5~10公里的比赛,基本上就在A强度这个区间了。
间歇训练是最高强度的训练,也是异常痛苦的训练。通常间歇完一两组后,生理上的反应是大气直喘心呯呯乱跳;除了心率会飙得很高,血压也会升高,而血液流动的速度也会达到极速,来不及排除的乳酸大量累积在肌肉和血液中……让人异常痛苦。
同样,由于间歇跑需要跑出某个极高的配速,且要持续至少2分钟(一般不超过5分钟),心率会飚得很高,大致能到最大心率的97%以上,自然会对摄氧系统形成极大压力,于是乎,通过间歇跑就能够提升最大摄氧量——也就是提高身体从空气中摄入氧气的能力。
训练类型:
间歇跑(亚索800)
训练建议:
要以I配速跑 90-120秒才能达到刺激最大摄氧量的作用
可能有些人会疑惑,为什么在最大心率之上还有一级?因为R强度已经超过有氧系统,对马拉松跑者来说R强度不是在练体能,它主要的训练目的是提高跑步的经济性。因为R强度进行训练时,最大心率不是很重要,达到特定的配速才比较重要。也就是说,R强度训练并非在训练有氧代谢能力,对马拉松跑者来说它是在训练肌肉快速伸缩的模式,进而提升运动效率。
R强度训练属于无氧系统,主要是培养你的速度感,并试图让你在高速中找到更轻松的训练方式(即能以更轻松的状态完成该速度的练习)。
另外,由于这基本上个人最高速度在跑,动作能非常舒展,各种动作能做到位,也蛮能练习跑步技术,各种跑步技术的指标都会明显变化,比如触地时间,比如步频,比如上拉速度。所以练习跑步技术的时候,不妨练练R跑。
训练类型:
100M,200M,400M间歇 (每趟维持15-20秒)
训练建议:
休息时间可以用身体感受来判断,直到完全恢复才开始下一趟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不同见解,原创频道欢迎您来分享。来源:爱燃烧 — http://iranshao.com/diaries/215713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