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前在黄龙的聚会让我一瞬间想起来09年自己第一次参加杭州马拉松的场景,那也是我第一场马拉松。用比赛一年一年的做成刻度,生活变的不那么虚无了。尤其是这4年间,很多跑步的朋友从未离开。马拉松给我们带来什么,也许真的影响了生活的轨迹和信念。那时我对马拉松一无所知,更不知道跑步意味着什么。听阿郎和乐乐谈论比赛注意事项,心中默默的背诵,生怕忘记哪一条造成比赛崩溃。马拉松好像外太空般神秘。四年的时间,跑步和距离现在成了我的一个基准。内心懦弱而渴望规则的人太需要这样一个可量化的东西掌控生活了。比如我告诉自己,如果每年我在生日这天还能跑同样的公里数,说明那时我还没有老。比如55岁时我能跑55公里,比如60岁时我能跑60公里。比如我告诉自己,如果我的成绩一直在进步,我的比赛里程一直在延长,说明我在改善自己,说明我在变好。理工男太喜欢用数据来衡量一件事,哪怕这个数据只代表生活中一个微小的方面。至少可验证,可计划,可执行,可改善。马拉松恰恰属于这类运动,相对其他事来说,偶然性很低。年初的HK100在78公里处崩溃后,开始审视自己的训练方法。在每周20小时以上的训练后依然崩溃,那我想应该有勤奋之外我没做好的事。年初抱着旅游的心态跑了东京马拉松,3小时19完赛。大连100km 19个多小时勉强完赛后,此时对我来说该重新开始了。在与很多人交流之后把改善的方向定为3个:跑姿,核心和有氧耐力。其中对跑姿的改善几乎占据了上半年训练的大部分精力,这是对效率的提升以及更好的避免伤病的方法。但是与多年来自己的习惯做斗争,用也许正确但无力的肌肉去训练是件很难的事,得花很多很多时间忘记我曾经是怎么跑步的。那些时光都记忆如此深刻。训练量一落千丈,从每个月400多公里,到每个月不超过200公里。只有等自己的肌肉能力提升上来,只有等自己忘记最熟悉的跑步感觉。大部分单次训练里程都少于10公里,因为没办法按照新的姿势支撑更长的距离,更长的距离又会回到习惯的状态中。感谢我的普拉提教练 CK 陈。他的耐心在一点点改善我缺失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稳定性。让我学会了解和理解自己的身体,学着去驾驭它,学习怎样更有效率的使用自己的身体。除了延续去年开始的核心训练外,从7月份开始尝试MAF训练法。在较低的心率下,有控制的逐步增加训练量。这种方法费时,效率并不算最高。但是对耐力的改善有保证。有助于监控训练强度,不会训练过度身体无法及时恢复造成伤病。3个月的累计之后,每个月的训练量重新回到300公里以上,没有任何伤病的困扰。我更适合做效率低,但是回报稳定的事。少赛多练,随着更多的训练MAF,身体恢复的负担似乎越来越少。似乎不太关注每周跑几次,随身携带的物资也越来越少。如果回家不用钥匙的话,现在出门跑步什么都不想带。慢慢的跑上15,20公里不用吃东西,也不用喝水。只要有时间就穿上跑鞋出去跑。越来越喜欢这种状态。工作上一直在做与跑步有些关系的事。很多朋友担心职业最终会伤害爱好。关于这个问题我基本同意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的观点:一件事做为爱好,无论水平做的多高的程度,还是消费心态。只享受这件事的光明面,因此觉得非常美好。而做为职业,同时要容忍大量无趣的执行性工作甚至一些黑暗面。愿意获得更多关于这件事的光明面,就要接受背后的黑暗。关于此事我已考虑的比较清楚。而且我对工作的本身的回报期待并不非常高。每天能够尽可能按自己的想法让一些东西变的更好,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多时候成就感也会大于烦恼。杭马为上马进行热身,赛前一周的跑山赛扭脚让焦虑在起跑前达到了顶点。平时静态心率60左右,但起跑前超过100。如果不能执行计划让人无比焦虑。杭马的计划是渐快: 前10公里 4分50-4分45/公里配速 10-15公里 上坡 控制速度不低于 5分/公里配速。15-20公里下坡 心率控制在160左右。20-25公里 4分35配速 25-30公里 4分30配速。30-32公里 4分 25配速 32-终点 4分 20配速。 渐快,计划 3小时15分完赛。由于赛道已经跑过几次,因此全程在关注计划。除了起跑由于出计时门和人较多浪费了约2分钟,最后2公里 配速跌到 4分25左右,未能保持外。全程像是一个时钟般精确的控制着速度。3小时14分46秒完赛。新的PB。这4年的变化不知是否有外形变化这么大。
2009年11月份参加杭州马拉松半程,首个半马1小时58分
2013年11月份参加杭州马拉松,第18场全马 3小时14分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不同见解,原创频道欢迎您来分享。来源:爱燃烧 — http://iranshao.com/diaries/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