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2项知名的省会级马拉松赛事开始新一轮的招标,引起了业内,特别是赛事公司的极大关注。一是从1987年从不间断举行、并且一开始就向公众开放的杭州马拉松(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二是2012年才举行,但已经是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国际田联银标赛事、且贵为4个中国马拉松大满贯赛事的广州马拉松。因为这两项赛事一般在11月的第1周和12月的第2周举行,因此招标、筹备的时间还比较充裕。不过,针对2家马拉松招标发布的一些信息,坊间认为,杭州马拉松的招标要求略低,而广州马拉松的要求较高,更重要的是随着运营权的更迭,赛事的水准是否也会随之提升,中国马拉松是否已经开始进入运营主导的2.0时代了呢?
一
国际上马拉松赛事是怎么举办的呢?
以最早的城市马拉松波士顿马拉松为例,该赛事1897年举办以来,秉承的是传统是由波士顿体育协会(Boston Athletic Association)举办。该协会拥有赛事的一切权益。其实该协会每年还干许多事情,如招募会员,跑者服务,举办系列赛事等等。波士顿马拉松只是该协会举办的系列路跑赛事皇冠上的明珠。
1970年开始举办的纽约马拉松由纽约路跑协会(New York Road Runners)举办。该协会比纽约马拉松的历史还要长,1958年6月成立。有资料表明,最早的时候,纽约路跑协会只有40名会员,而现在,会员超过了45000名,增长了1000倍。
东京马拉松,主办方为日本马拉松联合会(Tokyo Marathon Foundation),共同主办方还有日本田径协会,东京市政府等。东京马拉松运营管理方为日本体育协会(Tokyo Athletics Association)。现在我们认为东京马拉松2007年开始举办,是最年轻的大满贯赛事。其实,早在1981年东京就有开始连续举办马拉松。具体说来,1981年开始,东京国际马拉松举办;同年,东京还举办了“东京和纽约友好城市”马拉松赛,两个赛事相隔1个月。一个城市差不多在同一个月举办2场马拉松,似乎有些不大合理。1982年开始,两家轮流举办,奇数年为“东京和纽约友好城市”马拉松赛;偶数年为东京国际马拉松赛。2007年两个赛事合并,也就是东京马拉松。2007年首届合并后的东京马拉松还是2007年日本大阪田径世锦赛的日本选手马拉松选拔赛。
上述国际知名马拉松的主办方和运营方,基本是比较固定的。因为比较固定,运营方对赛事精益求精。以东京马拉松为例,选手服务特别到位。如选手到终点,有一个长长的1000米的流线挺有特点。如果是国内马拉松的话,选手走1000米早就怨声载道了。但东京马拉松把赛后流线拉长,一是健康角度,避免选手心脏出问题;二是避免扎堆,快速疏散。此外,东京马拉松还有针对日本选手的奖励;2015年推出面对国内跑者的“半精英选手项目(semi elite program)”。
二
国内马拉松目前正处于开速发展,或者野蛮成长阶段。赛事组委会和主办方、运营方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一般来说,举办城市是赛事的主办方,因为马拉松赛事涉及的安保、救援需要当地的公安、卫生部门的参与;而体育局具体负责赛事,和运营公司对接。就招标的运营公司而言,一般可以这样理解。
首先,从地域上分,可以分为本地和外地运营公司。本地运营公司的优点是熟悉本地情况,联络沟通方便,且在本地,运营成本比较低。比较典型的有上海的东浩兰生举办的上马以及上马系列赛;厦门文广体育公司举办的厦门马拉松等。外地运营公司也有优势,有的有广告商的资源,有的有举办多地、多场马拉松的经验。如厦门文广还运营绍兴马拉松;汇跑赛事运营的无锡、西安马拉松口碑都很好。
其次,从运营公司的优势看,有的强在广告、宣传;有的强在赛事执行。或者说,这些运营方最早从某一个领域转型而来。前者公司在招募广告、新闻传播方面有优势,后者在赛事执行方面有经验。
第三,国内大多数马拉松招标,期限在3-5年。这保证了赛事运营的成长性,合作的稳定性。从主办方角度看,也避免了一年一招;从运营方来说,可以在3-5年内进行精耕细作。其实从国际上看,国际奥委会和电视转播商的谈判也是几届奥运会打包;美国国内职业体育联赛的转播权也是几年一签,其内在机理大同小异。
三
回过头来,针对杭州、广州马拉松招标发布的一些信息,坊间认为,杭州马拉松的招标要求略低,而广州马拉松的要求较高。那么,未来国内马拉松主办方应该怎样才更好地做好招标工作呢?
首先,一定的准入门槛。招标肯定要公开,公正。目前的招标,公开是做到了,因为要公示。公正的话,其实要酌情考虑准入门槛和具体条件。例如,那些要争国际金标的马拉松赛事,要考虑到金标赛事的要求,如赛事转播信号在海外或国外若干个地方落地。招标的准入门槛,既要考虑赛事的品质和品牌保证,也要考虑到潜在运营单位的资质、经验、历史。马拉松本身是个极限运动,举办马拉松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马拉松赛事招标要有门槛,还不能让人觉得有倾向性,有“萝卜招聘”的嫌疑,还真需要招标方的智慧。
其次,市场化能力。我国马拉松赛事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按照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资料,2017年我国有1102场路跑赛事(含全程、半程马拉松、更短距离路跑和越野赛),相应的运营公司也不少。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成本,大多由举办城市托底。从“谁受益,谁出资”的角度来说,没毛病。不过未来似乎还要从市场找寻商机,进行资源补偿。商业开发也是未来马拉松可持续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运营公司也是如此。同样是2017年的统计,我国的马拉松赛事,约有800家相关赞助企业。这个数据能多一些,似乎更好。
第三,创新能力。马拉松赛事的举办,需要以选手为本,在品牌端、服务端、竞赛端、商业端等齐头并进。一些运营公司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有些马拉松的奖牌做得不错;有的终点拱门很有特点;有的选手体验非常完美。如果这样有创意的公司竞标成功,选手肯定是满意的。
体育产业的风口来袭,诸如NBA,欧洲足球联赛这样的重磅IP都屡屡刷新标价,同样各大马拉松赛事的赞助费用也是水涨船高,对于参与招标的运营方来说更大的利益面前无疑也是更大的压力,毕竟赛事的口碑还是需要脚踏实地地做出来,跑者们才会真正地买账。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