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马拉松运动热火朝天地发展,马拉松赛事举办日期从传统的周日逐渐向周六延展。在过去的三月里,周六和周日都有不少比赛,有的业余选手连续两天“背靠背”参加2场比赛。“背靠背”(back to back)的意思是连续两次,在NBA球队中,经常表述球队连续2天每天都有比赛。
在2013年以前,国内的马拉松赛事数量相对比较少,几个主要的大型马拉松赛事之间大概有1-3周的间隔,赛事协调起来也比较便利。“你好我好大家好”,马拉松赛事之间没有必要挤在同一周。那个时候,如果提到马拉松选手“背靠背”参加比赛,更多的是选手连续2周参加2场比赛,即在2个周末参加比赛。
随着最近几年国内马拉松赛事数量的增加,赛事扎堆现象成为一种必然。以2017年为例,以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的报告,国内有1102场马拉松赛事(含半程),即使全年52周都有比赛(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每周也有20场比赛,即使安排在周六周日,那么每天也有10场比赛。进入2018年,仍有不少城市首次举办赛事,因此赛事数量有增无减。3月25日,国内就有重庆、无锡、郑开以及徐州等城市举办全程马拉松赛。
赛事增多,也为一些选手“背靠背”参加比赛提供了可能。以上上周的浙江为例,在杭州,周六举办了第二届浙江省马拉松接力赛,周日在杭州余杭及横店,分别有一场半程和全程马拉松。许多参加接力赛的选手,顺便参加了后续周日的比赛。
联想到即将到来的这个周末,国内半程及全程马拉松约40场,肯定也有跑者就近就便,连续参加2场比赛。
如前所述,业余选手“背靠背”参赛,“挑战不可能”,主要原因是国内马拉松赛事增多,且网上报名更容易。还有一个原因是交通发达,高铁把同一省份、不同省份的城市连接起来。笔者就有一位上海朋友,不久前参加完杭州的接力赛,到上海换取越野装备,还去安徽参加了一个周日举行的越野赛。当然,更夸张的是7天7大洲7个马拉松的“超级背靠背”,听说国内选手要参加,大概要花费30多万元,除了挑战极限,这大概是有钱人的游戏,也不排除参赛者商业驱动和推广考虑。
参加“背靠背”的比赛,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说,其实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从理论上来说,参加“背靠背”比赛,以参加连续两个半程马拉松为例,其实是把跑一个全程马拉松,分2天来跑。如果训练有素,并且把强度降下来,适当地减慢配速,那么,两个半程“背靠背”对全程马拉松选手来说,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两个全程“背靠背”,如果选手有一定的超马实力或50公里以上的越野赛参赛经历,其实也是可以完成的。笔者2017年参加了11月11日绍兴和11月12日上海两个背靠背全程马拉松,两个比赛都以4小时为目标完赛时间,基本顺利达成目标,恢复也没有问题。笔者一个朋友去年参加天津全运会和崇明马拉松两个全程背靠背,并且都是在高温天,也跑了下来。
从实践上来说,有些比赛其实和“背靠背”比赛有些类似。例如,贵州雷公山百公里比赛,赛事分3天,平均每天要跑30多公里,并且赛道有一些坡度和海拔,对选手是极大的考验。一些超过100公里的长距离的越野赛,不少选手途中要进行休息、睡觉,尽管时间很短,和“背靠背”有异曲同工之处。
虽然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说,业余马拉松选手“背靠背”参赛有一定的依据,但对选手的训练基础、能力水平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此外,科学合理的安排也很重要。
首先,在赛事选择上,这两个赛事距离最好比较近,或者交通比较便利。这样,便于选手休息、便于选手提前取物、赛后换洗衣物。一般城市马拉松赛前3天可以取物,比赛日前一天会开放取物到晚上9点左右。因此,参赛选手要合理规划时间和行程。初次挑战“背靠背”的选手,可以先考虑半程接半程,或半程接全程。
其次。一定要把强度降下来,留有余量。也就是说,选手在“背靠背”中,千万不能有什么PB想法,而是要有PW(个人最差)的思想准备。笔者自己的感触,全程330及以内的选手,两个全程都放慢30分钟,应该是可以的。
第三,要考虑特殊情况。在考虑到行程规划等事宜后,也要考虑这两个赛事的具体情况,如比赛日的天气、气温,自己第一个比赛后的自我感觉,该放弃就放弃。
说到底,马拉松是极限运动。一场有强度的半程或全程马拉松,对业余选手来说,需要一定的恢复时间。即使是有经验的业余选手,也要考虑训练年限、参赛次数、身体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多数马拉松参赛者,并没有必要去挑战“背靠背”。虽然现在许多马拉松比赛规程并没有对选手“背靠背”参赛有相关规定(部分赛事对兔子有不能前一天或前一周参赛的规定),总体上笔者并不推荐普通选手参加“背靠背”。当然,如果一定要尝试或挑战,则应该做更多的准备。例如,如果有朋友或家人陪伴或帮忙,无论从心理还是准备方面,更好一些。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