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什么纪录,而是由于比赛中第一次发生“非洲军团”集体跑错路、导致全军覆没的“惨剧”:男子全程第一集团的5名黑人特邀选手在误入半程赛道之后,眼见先机尽失,悉数黯然弃赛。
意外收获平生最好名次
几家欢乐几家愁。这些黑人精英的所失,就是亚洲选手的所得:一位连2小时30分都没跑进的蒙古特邀选手(2:31:37)意外获胜。第二大赢家则是来自上海的周其祥,他以2:35:16完胜一度遥遥领先的另一位蒙古特邀选手,斩获亚军。
这次他的完赛时间比个人最好成绩慢了三分多钟。他的PB是去年在上海马拉松创造的2:31:21,这在上海业余选手中一枝独秀,平均每公里配速达到3分35秒(16.73km/h),5公里17:56,10公里35:52。
“目前我在上海业余马拉松跑者中排名第二,我的队友马修(法国人)比我成绩好;上海还有很多(退役)专业高手。”这位公认的上海滩业余第一高手自谦道。
他所说的队友,指的是上海马拉松业余高手组织“野蛮部落”的成员;目前共有11人,其中“成绩好、经常一起练的也就几个”。
在沪上跑步圈中,31岁的周其祥被尊为“周大师”。他说这个称呼是别人取的,具体从什么时候传开自己也不清楚;“我更喜欢别人叫我现在的名号‘玩命’”。
从赛前制定的配速计划看,周其祥的南马目标显然是要冲击PB:每5公里用时17分40秒,10公里35分20秒——全程2:29:05的配速。
但在实战中,35公里前他每个5K分段都是18分左右,10K大约36分,35至40公里更是掉速到20:24。而按他的赛前计划,35公里后的配速本应比前面更快。
“如果你状态好的话,一般35公里过后即使很痛苦,速度还是能起来的——身体跑开了。我想刚开始慢一点,但慢了以后就提不起来速度,而且找不到节奏感。”他解释说。
第17至25公里有三个大坡,周其祥表示这对自己影响不太大,因为近期他在老家训练,爬坡练得比较多,能够适应,只是节奏不像平路那样稳定;“跑步时最重要的是节奏。没有节奏的话,你跑起来就很不舒服。”
南马的陡坡还留下一个后遗症:第二天他恢复跑时,腹肌非常酸痛。除此和脚上一个水泡(“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之外,赛后他没有其他伤痛,只是觉得恢复没以前快;“以前跑这样的比赛,第二天就恢复了,现在感觉第二天身体还是比较累。”
南马的前32公里,周其祥是和队友陈龙一起跑的。两人相互带,后者还帮他拿水。他说陈龙能力也很好,虽然目前全马成绩只有2:4x,不过按今年的情况应该能进2:40(南马他以2:46:51排名第8)。
亚军是周其祥跑马7年来收获的最好名次,以前他最高只拿过第11名,只有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小比赛,才挤进过前六七位。但他表示,这只能说是幸运,自己从没想过能拿这个名次;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实现PB。另外,“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不戴跑表的马拉松高手
从南京凯旋两周之后,周其祥还要参加上马——他每年必跑的比赛。
南马他虽然也算尽力跑,但不认为这会影响自己的上马发挥,因为他长年累月就是这样训练的,几乎每周都要跑一个全马,哪怕背靠背也不至于影响太大,除非希望取得很大突破;况且通过前一场比赛,还可以发现自己的短板,用剩下的十天半个月来弥补。
他的上马目标还是进2:30,计划配速3:30到3:31:“本来南马就想这样跑。我们训练时,这个配速也没什么压力(半程以上距离,配速3:2x到3:30),但比赛时反而跑不出来。按说比赛时容易兴奋,应该比训练跑得更快,这次南马却没出现这种现象。”
从2009年首马进三,到去年上马的2:31,周其祥几乎每年都在改写PB。原因是跑马拉松两三年后,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每年提高3分钟。
“今年还没实现呢,所以说上马还是蛮有压力的。2:30可能就是我的瓶颈区。”他坦言。
周其祥不是很相信那些成绩预测算法,认为它们未必适用于自己,“我早就突破那些公式的能力了”;他更加注重的,是训练时的细节。
他曾经在每次训练完后,第一时间就去测量心率,结果发现自己的心率都不到170bpm——在150至170bpm之间。
按照流行公式,他的最大心率应该在190bpm(220-年龄)左右。如果训练后心率太低,说明达不到提升速度和心肺功能的效果。不过他对此并不担心,认为从跑马拉松的角度看,心率低说明你不是那么累,速度耐力更强。
周其祥可算是一个“反数据控”:训练和比赛时都不看心率,以下比赛照片上他胸前系的不是心率带,而是可以塞进能量胶的号码布带;“如果系心率带的话,就要戴手表,而我不戴手表。”
他也不看配速。虽然家里有跑表,但他宁可不用:“可能每个人的习惯都不一样。我喜欢比较自然的东西,跟着感觉走、遵循内心吧。不要成为工具的奴隶。”
理由是:“过多地依赖工具以后,你就会养成习惯——你戴习惯了手表,就会不时看配速。如果配速达不到,你就会有思想包袱。一有思想包袱,你心情就不会那么放松,从而影响到你身体的反应,动作也就不会放松。你就达不到忘我、投入的境界。”
在他看来,速度练习使用秒表足矣:选一个比较确定的距离,拿秒表跑就行了,基本没有误差;相比之下,市面上的跑表没有百分之百准确的。
至于如何掌握自己的跑量,他的办法是:“你知道你一小时跑多少公里。比如我要跑20公里,跑1小时20分肯定有了。我看这个时间段就知道了。”
同一个人的配速可能会有高低起伏,周其祥强调,马拉松跑者要考虑的是长线,不必在意偶尔的数据波动。
“所以我现在的训练一是凭感觉,二是看时间。大的方向是训练的总结要全面,不要看单独一块东西。还没发明跑表的时候,人类不是照样跑出很好的成绩吗?人都有依赖性,就像跑鞋,别人赤脚都能跑进2小时10分。过多依赖鞋子的功能性,反而会忽略人本身的潜能。”
莫希干发型与跑步训练
对于自己马拉松成绩出色的秘诀,周其祥总结说:
“我所能想到的有:
滴水穿石般进行的每日训练;
保持对训练的热情和认真严谨的态度,决不给完不成训练任务找借口;
良好的训练环境和条件;
自律的生活习惯;
目标欲和抱负欲。”
他平时的训练主要在闵行体育公园;和“野蛮部落”队友一起练节奏跑时,就到滨江的苗江路和半淞园路,一圈2.7公里,至少跑8圈;速度课则选在卢湾体育场。
在这一水平的高手中,500公里的月跑量似乎不算特别多。周其祥并不否认这一点:“按照我的要求,应该是达到800公里。但超过800,容易增大受伤的风险。压力过大,你会有一些反应,比如膝关节不适,营养和恢复时间也会不够。”
他这样分析:每月800公里,日跑量就要超过25公里,他至少要花1个半小时,慢则两个小时;算上辅助训练,一天要花四到六个小时。而对于在城市中生存的上班族来说,时间很有限,还要工作、坐车、吃饭;花如此多时间跑步,你就什么也干不了。
辅助训练为什么要用掉那么多时间?周其祥解释道:“我个人的心得是,你一天花两个小时在跑步上,那你至少要花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辅助训练上,我觉得这是降低受伤风险的有效手段。
“很多跑者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足,大家都是为了跑而跑。这段时间我也做得没有以前充足,只用跑步时间的三分之一不到。以前我跑一个小时,跑前准备活动和跑后整理活动的时间可能比跑步时间更多。”
跑前他会慢跑热身,同时活动身体的关节、韧带和肌肉,以了解自己的状态,进入一种放空、忘我的境界,以便在接下来的跑步阶段专注于自己的动作、节奏和要完成的任务。
在马拉松赛道上,周其祥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的速度,还有他的独特发型,包括2014年跑上马时的莫希干发型。他这样做的目的相当出人意料——不是为了拗造型、扮酷,而是为了训练。
“我学到的知识上说,一个马拉松运动员在克服肉体上的痛苦之后,还要克服精神上的痛苦,你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另类发型可以促进你内心强大。”他解释说。
“另外,夏天留长头发训练不是很热吗?进行强度训练时更是很闷,你精神上更痛苦。一个成功的马拉松运动员,必须克服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才会挺过撞墙期——半马十八九公里、全马35到38公里。这么痛苦的时候你都克服了,自然也更能迈过撞墙的那道坎。”
对赤膊跑,周其祥也有一套独到见解,尽管承认它“不是很科学”:人的毛孔会呼吸,脱掉衣服毛孔呼吸起来更顺畅,就像在房间里或者坐车时开窗的感觉一样,同时也有利于排汗和散热。
在饮食上,他注重清淡,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避免吃有激素和速冻、放了很长时间的食物,因为“那些都没什么营养”。
“外来务工者”出身的跑步教练
周其祥老家在安徽六安,已经在上海生活了十来年。他最早喜欢的并非跑步,而是健美。一出校门,他就把自己的爱好当作工作,边打工边学健美,在健身行业混迹多年。
因为练健美受伤,他改学瑜珈和武术;“就是跟一些传统的武术师傅学过一些皮毛,学得太杂了,又没学成,在武术圈里连进门都不算,自己爱好而已。”
2009年把伤养好后,他忽然想到要跑步,当年就参加第一场全马。他印象中自己的首马成绩是2:58,笔者经搜索后发现,应该是2:55,第137名(名单上他的姓名被误作“周其洋”)。
从此马拉松成为他的最爱,器械则迄今“已经两年没碰,肌肉都没了(笑)”。
后来他意识到,做健美这一行挣的钱还不够自己训练,而且很烦:客户来了就要服务,时间所剩无几。
他觉得与其这样,还不如做民工简单些——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休息、好好训练。于是,他在滨江一个工地当起建筑工人;每天上完工,就在滨江训练。
那是在2013年。这样做效果挺不错:2014年他上马跑出2:33:19,达到2小时34分的中国一级运动员标准(再往上就是目前只有专业选手才能达到的运动健将2:20,以及国际级健将2:13)。
周其祥现在在协和双语——一所设在闵行的私立学校工作,周末教师生跑步健身,同时在复旦商学院做教练。他上班比较轻松,平均每天四个小时不到。
他也有了赞助商:“我以前经常光着膀子跑,因为完全是个人行为。现在不能脱了(笑),签约了一家企业,对这方面有要求。人家赞助你,你也应该尽到义务——广告宣传之类。”
和他签约的不是运动品牌。“现在中国的运动品牌只会给装备,只会利用你,不会培养你。我希望的是双赢:企业出资金培养我,我通过我的成绩来回馈你。现在中国有很多企业开始重视这方面,我比较幸运,有很多企业愿意和我签约,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他说自己增加收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投入训练;“要保证训练的时间、营养和恢复,需要有很好的条件,这现实一点指的就是金钱。如果你挣的钱更多,可以请一个好的团队来服务你。球星和歌星为什么会这么火,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环境,有资金流进去,可以培养一个很好的团队。”
凭借跑马拉松成功走出一条人生路的周其祥特别表示,他要感谢的人很多,包括他的“野蛮部落”队友——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提高,这对他帮助很大。
一年多前聘请他做教练的复旦商学院不仅给予他的认可,而且通过这个平台,他得到很多人在物资上和精神上的很大支持。
对于自己任职的公司协和双语,他更是心存感激:“哪有一个员工享受这么好的待遇和福利?工作时间不长,还有寒暑假,没有太大的工作压力。”
他要致谢的还有签约赞助商怡宝和上海宝德集团,后者在苗江路有家4S店,在他和队友训练时,提供水、食物和存包、淋浴服务。
喜欢上马的理由
周其祥的5公里PB是16分20几秒。他认为自己属于耐力型选手,因此对5公里之类的短距离速度不太在意:“我认为,你跑马拉松,目的就是培养你的有氧耐力。我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候,会看一下速度。年轻时我们速度好,耐力差;年龄大以后你会发现速度上不去,耐力却很好。
“练速度只是为了保持,刻意练速度反而不利于提高。在我们这个年龄段,我觉得不应该特别看重速度。中国马拉松运动员和教练员都是中长跑出身,他们的观念就是太在意速度了,这样就容易跑得比目标配速快。”
两三年前,他曾在专业队——上海体院呆过几个月,跟专业选手一起训练,但不算正式的注册运动员。
相比之下,他觉得万米成绩更重要,因为它反映一个人的速度耐力。“我读到过日本专业队要求马拉松选手万米必须跑进30分以内,达到3分配速,这是他们马拉松选才、要达到国际水平的一个条件。”他自己的万米PB是32分40多秒。
半马他很少参加,觉得跑半马意义不大,只是在比赛季之外跑跑,当作一种训练。他的半马PB是1:12。
周其祥之所以每年必跑上马,是因为上海不仅是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而且他的第一个马拉松就是上马;“我希望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始有终,既然第一次就在这里,我希望每一年都参加。”
他也把上马作为自己每年提高成绩的关键战役,理由是上马作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成绩得到六大满贯等国际大赛认可;“所以对我来说,上马是最重要的比赛”。
他说自己训练得多,比赛较少,不想跑太远去参赛:“我觉得你有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全国各地去跑,还不如静下心来训练,把能力提高。当然,每个时间段做不同事情。我觉得年轻时你就应该把成绩提高一点,提高不了的时候再以跑步的形式旅游。”
以前周其祥一年参加三四场全马,从今年起因为赞助商有要求,要参加5至8场;“其实也不算多,按我们的训练,相当于每个星期都有一场马拉松。”
10月30日的上马之后,他还要跑杭州、合肥、苏州,可能还有厦门,但他会比较轻松去跑,没有太多成绩上的包袱。
至于六大满贯,他暂时没有参赛的计划,更想跑的是福冈马拉松,趁自己年轻时福冈马拉松达标;“你把这个最难的先跑了,其他的包括六大满贯就简单多了,就像做习题一样。”
福冈马拉松是门槛极高的日本马拉松赛事。1983年国际田联世锦赛诞生之前,它曾以“事实上的马拉松世界锦标赛”著称。
笔者查了下,与福冈马的A组达标线2:27相比,周其祥还有四分多的差距,但他其实已经B组达标了——那条线是2:35。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第二天就恢复了
二天就恢复了
天就恢复了
就恢复了
恢复了
复了
了
我的膝盖……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不过,我觉得他提到的成绩瓶颈,说不定正是可以通过更加科学的、基于更多数据的训练能够突破的。他现在的训练感觉有点粗放了。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讲准确些是全程3分10配速,222左右。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