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马拉松赛事,北马结束后人们对于北马的评价似乎已经成为每一年中国马拉松事件簿上不可或缺的一笔。在昨天我们的一份微型民调中,50%以上的跑友都给予了今年北马正面的评价,回头看来经历36年风雨洗礼的北马,在这份写满了抱怨,期许,寄望的成绩册上究竟学会了些什么,才能够得到今天的人们的肯定呢?面对未来北马如何才能变的更好呢?
北马36年,这42.195公里的路线也几经变迁,特别是比赛的终点几经更改,从最早的折返,到工人体育场再到奥林匹克中心,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北马的线路逐渐固定下来,由天安门出发,沿长安街往西,至三环向北最终抵达奥林匹克公园区域的线路成为了如今北马线路的主干,虽然每年的北马还会在一些局部区域进行微调,但主体还是围绕在原有线路的基础之上。
从首届比赛的84人,到如今全马3万余人的规模,北马36年的成长有目共睹,然而一场马拉松比赛的参赛规模并非没有上限,以WMM中著名的柏林马拉松为例,组委会认为从起点“胜利柱”到终点“勃兰登堡门”之间的距离只能容纳4万人的规模,所以将比赛的最终参赛人数控制在4万人左右。
有了确定了时间,线路,赛事规模这些关键的要素后,组委会得以更集中精力去提升赛事的品质,因此我们在今年的北马上可以发现一些十分显而易见的改变。
终点设置的优化:在终点我们见到了摆放规范有序的领物区,流畅的终点抵达流程,去年饱受诟病的终点交通疏散问题今年因为增设了区域短驳车以及地铁的跑者绿色安检通道迎刃而解;
当然我们也同样看到了北马的不足,起点存包检录区域的混乱,厕所数量的质疑都是赛后舆论与媒体关注的焦点,而这一直以来都是北马最为令人不解的地方。天安门虽然是祖国的心脏所在,但同样也是因为这一过于重要的地位而让天安门广场在承担大型体育活动起点时有着诸多的局限性,安全第一导致检录口的减少,而唯一的检录存包通道显然无法顺利承受3万余人的同时集结而不出现拥挤与混乱的场面。天安门是否适合成为北京马拉松的起点,也许将是组委会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城市马拉松比赛的参与者不仅仅只是参赛者,人们常常用一个城市的节日来形容一场城市马拉松的举行,然而北马的气氛虽然热烈但还与节日一词还有着相当的距离,这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但同样也不乏主观的原因。北京道路的宽阔无形中增加了场边加油群众与选手间的距离,严格的赛事安保对于观众的诸多行为进行限制也让这种原本可以热烈的互动场景变的有些冷淡,虽然跑步热潮在中国持续升温,但是就跑步,马拉松的群众基础而言,还远远没有达到全城投入的境地。因此拿东京,伦敦这些高度成熟的赛事来比对北马显然是不公平的,当然如果作为一个目标,那也并非是不可企及的!
长久以来我们谈论的都是北马进步了多少,却甚少谈及我们自己,三万名参赛选手才是一场马拉松不可或缺的组成。在赛道边和起终点随手丢弃的垃圾,扔掉的不只是随身携带的累赘,更是自身的素养。我们常常说马拉松报名的门槛,可是否又曾想过其中的道德门槛,随意插队,无视检录随意进入前方起跑区域,赛道上毫无顾忌的肆意横行,对待志愿者的态度 马拉松是一种城市文明进步的象征,然而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一些与之相反的东西。中国正经历着由奥运金牌引发的围观体育向大众亲身参与体育的转型,这无疑是正向的,而北马也许正是这种转型下最大的样本,起着至关重要的榜样性作用,这需要我们共同的维护和努力。
三万分之一 | 2016北京马拉松精彩瞬间 时长:5:30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