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火箭载着Apollo 11号飞船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由此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在之后的三年里Apollo号飞船一次又一次的将人类送上了月球,也开创了Apollo号航天飞船的辉煌历史。
提到UA SpeedForm Apollo系列很难不将其与美国历史上的Apollo号联系到一起,两者之间除了有着相同的名号之外,各自所产生的意义在所在的领域也都有几分类似。或许UA是希望借由Apollo号的意义来开发旗下的跑鞋产品,所以从一开始UA SpeedForm Apollo系列就被定义为速度型跑鞋,不论是一代极具速度感的极简鞋款造型还是二代在鞋垫上留下的『I WILL RUN FAST』字样,都让Apollo系列就此与速度划上了等号。
总归还是有但是的, Apollo 2在设计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妥协,无论是鞋面还是鞋底的设计和修改,都显现出UA贪婪的想法。既希望保留Apollo系列的速度感体验,又期望新增加的缓冲设计能够完美兼容速度型跑鞋,实测Apollo 2几次之后发现,速度与缓冲的对弈在这双跑鞋上的表现尤为明显。
鞋面外观
虽然一如既往的UA风格设计在Apollo 2身上一眼就能被识别,但是鞋面材料的整体调整让Apollo 2还是与上一代有着明显的不一样,这种脱离了上一代风格的设计很难让Apollo 2与上一代联系到一起。不过两者之间的仍然具备着一些共性,诸如前掌略宽、后掌略窄的设计,鞋口位置的弹性收口设计等等,如果你要觉得Apollo 2好看的话我也没有任何意见。
虽然同样使用SpeedForm鞋面技术,但Apollo 2这次的鞋面设计要复杂不少,双层柔软的网面材料带来了不错的舒适性,但是透气和支撑性能相比于之前都有所不足。左侧的中部鞋面采用了另一种内充棉质材料的鞋面,至于选择内外不同鞋面材料的设计原因是内侧材质为增强织物,能够加强脚面和脚弓的支撑作用。
Apollo 2的鞋面支撑依旧是依靠来自鞋面材料本身,鞋身上唯一的硬质支撑材料位于后跟位置,这个U型环的支撑材料可以保证后跟的贴合,防止出现『不跟脚』的情况。Apollo 2的鞋舌使用的是与左侧鞋面相同的材料,顶部不对称的设计可以很好的保证与脚背的贴合。
穿着体验
尽管在此之前我并没有穿过UA的其他跑鞋,但是Apollo 2给我的穿着感受还是十分惊艳的,上脚之后那种十分舒适,甚至有点『爽』的感觉始终存在于双脚之间,私以为即使不拿来跑鞋当做日常通勤使用也会十分享受。
这种舒适的穿着体验得益于Apollo 2的内部鞋面不错的用料,两侧和上部的内层鞋面柔软平滑,一体化的鞋垫面料与鞋面材料的表现基本类似,再加上SpeedForm鞋面技术的使用让Apollo 2的鞋仓内部呈现出一个十分贴合顺畅的感觉。
而中底的感觉则没有鞋面那么优秀,即使是UA旗下两大中底技术Micro G发泡材料和Charged材料的同时应用也只能让Apollo 2的中底归结为中规中矩,没有过于偏硬也没有过于的『踩屎』。
Apollo 2在穿着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但是由于鞋舌是由一块宽型的面料弯曲制成,所以在穿着的时候经常会折叠到脚背,每次穿着时都必须用手额外调整一些才可以。这种时候才体现出一体式鞋舌设计的优势来。
支撑
这双Apollo 2的鞋面除了后跟位置的外置支撑材料之外,整个鞋身都再没有额外的硬质支撑材料,大大的减轻了鞋身的负重,对于定位于速度型的跑鞋来说这是必须要经历的一步。
Apollo 2的鞋面支撑更多的是采用面料本身的支撑能力,路跑中鞋面也没有出现下塌和变软的情况,整个路跑过程搭配鞋带的使用可以比较长久的贴合双脚。
至于中底的支撑,UA显然是吸取了第一代的经验教训,在Apollo 2的中后掌位置都使用了较为宽厚的中底设计,以增加中底的支撑性能。
实际表现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一次路跑中尝试了一段较为坑洼的路段,后掌的稳定性表现较好,但是模拟脚部骨骼的前掌中底就没想象中那么优秀,这一部分在双脚落地时会出现晃动的问题,因此对腿部和脚部的力量控制有一定要求,如此才不至于出现落地不稳的情况。
缓冲
Apollo 2的缓冲前弱后强,表现的十分明显,对后掌落地选手的友好程度要远远高于前掌落地选手。双密度中底的使用让它比Apollo 1代的缓冲性能好上太多,上层的Micro G发泡材料外在表现更加柔软,落地之后能够吸收最多的压力,下层的Charged材料则要偏硬一些着重于提供落地后的回弹性能。
Apollo 2在设计中底时对两种不同材料的中底有着明显的使用区分,前掌的Micro G发泡材料要多于后掌Charged材料,后掌的设计则是反之,以此来应对双脚落地时不同位置的需要。
路跑过程中我还是比较常使用前掌落地,所以前掌厚度感人的Micro G发泡材料本应带给我不错的缓冲效果,但实际上前掌的缓冲表现却并不理想,柔软的Micro G没能解决落地时压力的冲击,下层偏硬的Charged材料与地面的冲撞直接反馈到前脚掌位置,震感明显,前掌轻薄的Charged材料就更谈不上什么回弹反馈了,感受不佳。
相比而言,后掌的缓冲和回弹都要明显好于前掌,虽然这部分Micro G材料略显单薄,但是下层还有将近25mm的Charged材料用于抵挡落地时的压力。路跑时如果将你的落地中心稍稍往后掌位置移动就能明显的感受到与前掌截然不同的缓冲感受,不过这部分的感受并不是来自于中底材料的缓冲性能,而是厚实的Charged材料的回弹性能所提供的相对感受。
如果仅以前掌的表现来看,我绝对同意将Apollo 2定义为速度型跑鞋,但是如果考虑到后掌的缓冲表现,Apollo 2被划入速度型跑鞋却又是偏颇,或许我们应该将它列为速度型缓冲跑鞋。但是Apollo 2的前后掌的划分对追求速度的选手是会有一定影响,对双脚的控制力比较严苛,一旦失去稳定的落脚位置便会在缓冲与速度之间来回切换,进而影响成绩。
耐久
Apollo 2的鞋面耐久程度超乎我的想象,但多数跑鞋在经历几次路跑和通勤之后鞋面便会出现明显的下塌、折痕问题,Apollo 2的鞋面足够坚韧,即使是到现在也没有出现这些问题。
原本以为中掌位置使用中底作为大底材料会极大的影响鞋底的寿命,不过几次在不同路面环境下的路跑之后,似乎影响并不大。而前掌和后掌使用了耐磨橡胶的区域耐磨效果则要更好。预计这双Apollo 2的鞋底可以承受300公里或者以上的路跑距离。
评测技术指标:
测试距离:60KM
测试方式:9~15KM慢速长跑
测试气温:10℃~12℃
测试场地:混合路面,柏油路面,水泥路面
鞋面技术:SpeedForm鞋面技术\超声波缝合\网面材料\增强织物
中底技术:双密度中底\Micro G发泡材料\Charged材料
外底技术:耐磨橡胶
颜色: 黑色\红色
重量: 233g(US 8.5 / 265mm / 42)
零售价: ¥869
总结:
优点:鞋面设计足够舒适贴合,后掌中底缓冲及回弹反馈优秀,鞋重轻便,路跑无累赘感。
缺点:鞋舌穿着时需调整,前掌缓冲偏弱,稳定性不佳。
适合人群:正常或较轻体重,后掌落地跑姿。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