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马光影。摄影/球哥
如果不曾爱过武汉,生活怎么会幸福呢?
如果不曾跑过汉马,生活怎么能完整呢?
三年后,武汉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
对于即将离开武汉的人,也会有乡愁么?我想肯定会有,也许不是地理上的,而是心里上的。三年时光飞快,一帧一帧的翻出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把那些引起共鸣的断篇,拼接起来,这就是乡愁。
▲ 武汉大学水源餐厅豆皮。摄影/阿森男
说起武汉,就不得不提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过早后,武汉人才真正的醒来,煮汤的铁锅揭开盖,白色雾气蒸腾,街坊邻居排着队相互打招呼,清晨的微风拂过老城里弄,吹来的芝麻酱香,是骨子里的记忆。
▲ 江汉路敏敏热干面。摄影/阿森男
▲ 昙华林张记热干面。摄影/阿森男
也许,没有哪个地方的人,会像武汉人这样,爱一条江爱得这么赤裸,直接将城市的别称叫做“江城”,长江是这里最柔软的肌理,并因此蜿蜒出了一座城的宽广胸襟。
▲ 长江夜景。摄影/阿森男
▲ 长江夜景及路过的知音号。摄影/阿森男
▲ 武汉码头。摄影/阿森男
▲ 武昌中华路码头。摄影/阿森男
▲ 古琴台。摄影/阿森男
▲ 晴川阁。摄影/阿森男
▲ 归元寺。摄影/阿森男
▲ 汉阳造创意区。摄影/阿森男
▲ 黄鹤楼和长江大桥。摄影/阿森男
▲ 昙华林。摄影/阿森男
▲ 昙华林。摄影/阿森男
占据武汉半壁江山的武昌,她的血液无疑是红色的。起义门外,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国民政府从此孕育。
▲ 起义门。摄影/阿森男
而在蛇山南麓的红楼,则亲手为封建帝制敲响丧钟。透过红楼,我们仿佛穿过历史的长河,另一侧旗帜摇晃,起义将士们高声欢呼。而在如今的和平岁月里,彭刘杨路慢慢淡去了革命留下的印记。除去阅马场的那尊雕塑,岁月静好里,它变得更像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路,人来人往。
▲ 辛亥革命纪念馆。摄影/阿森男
▲ 孙中山先生雕像。摄影/阿森男
如今的武昌已蜕变成了人文气息浓厚,高校林立的中华智库。50万年轻人的朝气,映染了这片土地。原本武昌之名,源于孙权以鄂城为都时,改其名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而今日的武昌,因武而昌、以文而盛。
▲ 汉口江汉关。摄影/阿森男
时间翻到500年前的明朝成化年间,一次特大洪水致使汉水改道,老汉阳至此一分为二,形成今天的汉阳和汉口。后来,汉口在明清时成为和北京,苏州,佛山齐名的“天下四聚”之一。到了民国,汉口更是成为名扬四海的“东方芝加哥”,在政治和经济上都登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伫立于汉水之南的汉阳,则注视着对岸曾与他共生千年的汉口,相对无言。同时,在汉口堤角武汉肉联厂里的失落之塔,也远远地望着汉阳,破败了围墙。
▲ 失落之塔。摄影/阿森男
▲ 失落之塔。摄影/阿森男
最能代表汉口历史的,无疑是租界。漫步汉口江滩,一排排西式风格的建筑格外显眼。百年前的汉口,西洋人熙熙攘攘,租界外的中国人注视着里头,惊讶、好奇、愤怒,百感交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租界是伤口,是西洋人的“法外之地”。但租界也给当时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中,中国人直观地了解了西方的文化。有识之士们开始奋力疾呼,声音从租界里传出,响遍中华大地。今天的汉口,昔日繁闹的租借地已经变成了武汉人的休闲去处。老房子里不再是西洋面孔,而是年轻一代人的笑容。
▲ 江汉路步行街。摄影/阿森男
▲ 江汉路步行街。摄影/阿森男
江汉路上,数不清的小吃,逛不完的小店。中山大道,夜晚的霓虹如星光般璀璨,这里既保留了老武汉人的记忆,也成就了新武汉人眼里的繁华。既接纳西方文明,又不过分谄媚,武汉人的开放和率真在汉口尽数呈现。就连传统的佛教寺庙古德寺,都是满满的哥特风,与老汉口的西洋建筑遥相辉映。
▲ 江汉路步行街。摄影/阿森男
▲ 中山大道上的汉口水塔。摄影/阿森男
▲ 古德寺。摄影/阿森男
▲ 古德寺。摄影/阿森男
有两句著名的诗词抒写了一位青年在1927年的苦闷,“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29年后,他故地重游,却欣然挥笔“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如今,十几座横跨两江的桥梁已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骨架,撑起回家的车流,和其中匆忙回家的人。而年轻人最关心的则是,一起走过长江大桥的情侣究竟会不会分手?这至今仍是个谜团。但在桥上人行道的灯光之下,还会有年轻人相拥而过。桥上车水马龙,桥下是平静江水。
▲ 武汉长江大桥。摄影/阿森男
▲ 鹦鹉洲长江大桥。摄影/阿森男
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流水带走了光阴的故事,无意深刻,随江曲折,慢慢逶迤,使武汉成了传奇。
易中天的《读城记》——“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对于踏上2019武汉马拉松赛道的选手来说,跑步就是他们阅读武汉这本书的方法——随着迈步前行,武汉的城市精华就像一卷画轴徐徐展开:浓缩了武汉城市商业文化基因与人文历史胎记的中山大道,令“天堑变通途”的万里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的长江大桥,以最能体现千湖之省、百湖之市婉约雅致的东湖绿道……跑一趟汉马,就仿佛完成了一场时空穿梭的旅行,见证江城百年来的历史变迁的同时,更能真切触碰到武汉的城市之魂。
▲ 武汉马拉松。摄影/阿森男
汉马被称为马拉松界的武林大会,有口皆碑,今年的主题更是极具武汉特色的“江湖好汉”,所以汉马的中签率再创新低,基本和中彩票没区别。但就是这样一场充满仪式感的中彩票比赛,我连续参加了三年,无敌幸运。
▲ 江湖好汉。摄影/阿森男
汉马对我的意义远非一场普通的马拉松,三年的武汉生活,三年的汉马记忆,这场燃爆全程的奔跑早已成了我生命中难以抹去的印记。汉马是我的跑步启蒙老师,因为2016年的汉马给了我一个理由,因此开始尝试跑步,这一跑就停不下来了。东湖,珞珈山成了我的最爱。最后甚至以武汉为圆心,辐射了大半个中国,借着跑步的名义,看了看这个世界。
红皇后假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在这个国度中,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马拉松赛跑中有一项注意细则,就是不要停下脚步,一旦停下脚步,之前忍耐的疲惫与疼痛就会席卷而来,在人生的马拉松上,也是这样,在舒适圈呆得久了,就难以重新起跑。对于半年多没有怎么系统跑步的我来说,赛前心里真的一直在打鼓,加之海口的退赛经历和刚刚踢球伤愈不久的身体状态,今年的汉马对我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
▲ 地铁站里的汉马志愿者。摄影/阿森男
▲ 地铁口为选手遮挡阳光的志愿者。摄影/阿森男
内心慌张,赛前来到马博会,今年汉马给我的第一感觉依旧是气势恢宏,黄蓝相间的波马配色,江湖好汉的大气标语,让我觉得不完赛真的有点对不起这么好的马拉松。赛前领物秩序井然,从地铁站开始就会有志愿者一路引导,甚至志愿者们还会摘下自己的帽子为问路的选手遮挡阳光,会展内的志愿者们也会特别热情的告诉你领物的地点,有问必答,热情洋溢,是全方位的呵护。
▲ 汉马领物厅。摄影/阿森男
▲ 汉马咨询处。摄影/阿森男
领物之后的马博会,内容也特别丰富,刚进去我就很幸运的收到了个漂亮小姐姐送的冰淇淋,里面可以撸羊毛的地方还真不少,不论是场馆还是在里面穿梭的人,颜值颇高,再加上中国马拉松大满贯的展台金光熠熠,汉马的初体验,高端,大气,上档次。
▲ 冰淇淋小姐姐。摄影/阿森男
▲ 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摄影/阿森男
▲ 特步展台。摄影/阿森男
▲ 汉马马博会。摄影/阿森男
赛前我作为导游带着好友乐乐倩姐来武大打卡,不知不觉,自从跑步之后朋友圈里的好友一半都是爱跑步的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也在无时不刻的感染着我。当一项运动脱离了竞技本身,生活便赋予它更多的意义。极赋社交功能的跑步,充分拓展了我的生活圈,也让我明白自己究竟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康师傅标语。摄影/阿森男
本次汉马的起点由汉口江滩改到中山大道三阳路口。外地跑友可能不知道这种改动要承担的巨大风险和责任,三阳路四周是老汉口居民的超级密集区,可见汉马组委会的十足魄力。13公里终点在武昌辛亥革命博物馆广场,半程终点在武昌公正路省图书馆门前,全程终点则设在欢乐大道欢乐谷门前。赛前武汉地铁为选手免费开放,并且会在早晨提前一小时。
▲ 存包。摄影/阿森男
▲ 安检。摄影/阿森男
▲ 起点处志愿者。摄影/阿森男
▲ 起点处选手。摄影/阿森男
▲ 起点。摄影/阿森男
终于到了上午7:30,起点处鸣枪起跑,2.4万名江湖好汉一拥而出,狂欢开启。
▲ 中山大道。摄影/阿森男
▲ 汉马。摄影/懒人
跑过中山大道,就接近了江汉桥。赛道从这里开始,浓缩了武汉作为江城以及历史文化名城最有代表性的元素。江、桥、楼、台,聚集于此,令人充分体会武汉人血液和性格中澎湃着的豪放和大气。
▲ 江汉桥。摄影/阿森男
▲ 龟山电视塔下。摄影/阿森男
▲ 清醒一下,承包了我一个下午的笑点。摄影/乐儿
跨过长江大桥,迎面而来的便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昔人已去,高楼犹存,激发人们抚今追昔的情怀,选手们纷纷慢下脚步与黄鹤楼合影。
▲ 长江大桥赛道。摄影/阿森男
▲ 黄鹤楼下。摄影/阿森男
▲ 长江大桥下。摄影/阿森男
下了大桥,渐渐下起了小雨,不过很舒服,没一会,13公里跑的终点辛亥革命纪念馆就到了。1911年,革命党人在这里打响推翻封建帝制的第一枪。武汉“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正是由此汲取。
▲ 友谊大道处志愿者。摄影/阿森男
▲ 汉马。摄影/小熊
继续向前跑,就来到汉马赛道第二处大上坡:沙湖大桥。它横跨沙湖,被武汉市民誉为“江城最美跨湖桥”。跑在沙湖大桥上,远远可见电影乐园、万达广场、汉秀剧场等新兴地标建筑,那里便是武汉有名的楚河汉街。没想到我在沙湖大桥上居然超过了400的兔子,有点意外。
▲ 沙湖大桥。摄影/阿森男
▲ 电影乐园。摄影/阿森男
▲ 汉秀剧场。摄影/阿森男
▲ 东湖南路放鹰台。摄影/阿森男
领略了楚河汉街的风尚,半马的选手就右转奔向终点湖北省图书馆了。而我们全马选手则继续前行,前方的湖光山色是汉马为全马选手们准备的又一份惊喜。只是东湖南路往日的武大尖叫赛道已不再尖叫,湖边的门都进行了管制,不见了武大学子的东湖南路温柔静谧,感觉很不一样。
▲ 东湖南路。摄影/阿森男
▲ 东湖南路。摄影/阿森男
▲ 东湖南路。摄影/阿森男
▲ 风光村。摄影/阿森男
▲ 东湖绿道。摄影/阿森男
▲ 东湖绿道。摄影/阿森男
就在去年,大大和印度总理莫迪在东湖边的一次握手,受到了世界的瞩目。其实大家一直在困惑,武汉马拉松这么火爆,为什么全马只有8000个名额,这主要是考虑到东湖绿道的承载能力,在动辄几万全程选手的全马时代,口碑卓越的汉马可以说是一股清流。
▲ 东湖绿道32km处。摄影/阿森男
▲ 东湖绿道35km补给点。摄影/阿森男
跑到东湖路段的35公里处,我也渐渐到了瓶颈,在补给点吃了两条能量胶,又重新活了过来。东湖最后的路段,曾侯乙编钟复制件、编磬、篪、笙、瑟,亮相汉马赛道的湖光序曲,并有专业人士为选手们演奏。本以为远古器乐将在耳边奏响,只是可能我跑的太慢了,乐师们只给我留下了一个背影,有点遗憾。
▲ 东湖绿道36.8km编钟表演。摄影/阿森男
跑出东湖,路过华侨城,在摄影师的簇拥下,一路不减速地冲到了终点欢乐谷。
▲ 接近华侨城38km处。摄影/阿森男
▲ 终点处汉马志愿者夹道迎接完赛选手。摄影/阿森男
406的成绩,虽然和我的巅峰期差了不少,但能在时隔半年后再次完成全程马拉松,还是很开心。
▲ 汉马冲线。摄影/霖哥
▲ 汉马冲线。摄影/万小玲
终点遇到了一起跑过长沙马和厦马的兄弟浩彬,一起吃了终点的免费热干面,下午又一起爬了老斋舍绕了珞珈山。
▲ 完赛物品发放处。摄影/阿森男
▲ 江湖劈叉好春丽。摄影/阿森男
回首2019年的汉马,有太多瞬间值得铭记。作为人送外号“拍小姐姐专业户”的我,总想尽自己所能拍下志愿者们在赛道边的身影。他们凌晨三四点就从学校出发,到达岗位…他们分布在地铁,路口,起点,马拉松途中,终点,给选手提供引导,存放物品,递水,补给,救助选手,为跑者呐喊助威,卖力地做着一切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 永远在微笑的汉马志愿者。摄影/阿森男
▲ 举着可爱标语的汉马志愿者。摄影/阿森男
▲ 摆渡车上的汉马志愿者。摄影/阿森男
从第一分钟开始,到最后的关门,志愿者们都在声嘶力竭的为跑者们加油。赛后有朋友说:“我觉得志愿者很不容易的是,他们从300的选手到600的选手,一直都是那么热情,我们可能跑过去就是几秒钟,但他们可能已经在那里加油了几个小时了。”除了热情,志愿者们真的很专业,记得一位汉马志愿者曾说:“我们希望让大家看到武汉的热情与专业,虽然是递水,我们也要练习很多次,希望让他们接得舒心。”终点处,被两排志愿者簇拥着领过奖牌,内心依旧难以平复。
▲ 笑容灿烂的汉马志愿者。摄影/阿森男
▲ 训练有素的汉马志愿者。摄影/阿森男
▲ 欢迎选手完赛的汉马志愿者。摄影/阿森男
每去一个城市跑马,我都会寻找马拉松给这座城留下的痕迹,汉马的倾全城之力让我印象深刻。随处可见的标语,无比热情的市民。赛前赛后大家都会谈论着这场赛事。
▲ 随处可见的汉马标语。摄影/阿森男
▲ 全民参与的热情赛事。摄影/阿森男
下午我和浩彬在武大操场时,一位中年妈妈过来热情的打招呼:“你们是过来跑汉马的么?跑的怎么样啊?”“我可惜没中签,不过我好多朋友都跑了。”汉马已成了江城性格的一部分。
▲ 奖牌和武大牌坊。摄影/阿森男
▲ 奖牌和樱顶。摄影/阿森男
▲ 奖牌和老图。摄影/阿森男
除了湖北省博物馆的乐手们敲响编钟为选手加油。汉马还有40多个超1000余人的音乐加油站亮。可以说,奔跑在汉马赛道上,每一步都不是孤单的。还有好多孩子乐团为大家演奏,近距离接触汉马文化的孩子们没准未来也会和我们一样,用脚步丈量对一座城的热爱。
▲ 小朋友乐队。摄影/阿森男
▲ 小朋友乐队。摄影/阿森男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红色血液的武汉也是具有体育基因的城市,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办好军运会,也是对祖国七十华诞最好的献礼。“与军运同行”是汉马今年的主题和特色之一。赛道上可以看到很多军人在执勤,风里雨里,驻守岗位。除了军运会,下半年的男篮世界杯,武汉网球公开赛同样值得期待,喜欢足球的朋友也可以看看卓尔的中超比赛,近距离体验汉军的火爆激情。
▲ 汉马赛道上的军人。摄影/阿森男
▲ 汉马马博会世界军人运动会展台。摄影/阿森男
说到这,今年汉马的故事也就要结束了,赛后发了个汉马成绩的朋友圈,有朋友问我,这个佳明的头像是谁啊?我笑着和他们说:“是我啊,那是我没跑汉马之前的样子。”
▲ 汉马过线。摄影/阿森男
汉马也许就是这样吧,这既是一场数亿人目光穿越城市发展历程的奔跑,也同样是每位跑者不断发现自我突破极限的奔跑。这样的汉马,挺好的。
地铁二号线,下一站街道口,请前往武汉大学的乘客在本站下车……三年前选择来武大读研时,其实听到最多的并不是祝福,而是关于在武大读工科是否合适,东北人到底能不能适应武汉气候的大讨论。三年后,我为自己是个武大人而自豪。
▲ 武汉大学卓尔体育馆,桂操,宋卿体育馆。摄影/阿森男
▲ 武汉大学鉴湖。摄影/阿森男
▲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摄影/阿森男
这里是中国最美的大学,没有之一,不接受反驳。从樱顶的日出到栈桥的日落,从清晨的珞珈山到傍晚的东湖畔,从午后万林的露台到雨后湿润的操场,处处都是风景。
▲ 武汉大学凌波门栈桥。摄影/阿森男
▲ 东湖日落。摄影/阿森男
▲ 武汉大学老斋舍。摄影/阿森男
珞珈山是武大的图腾,而与武大相伴而生的东湖,则用她宽阔的臂膀将武大拥入怀中。武大享山水氤氲的灵气,而山水又承袭武大文化的底蕴,自然之秀与人文之灵融为一体,成就了最美的武大。
▲ 武汉大学珞珈山。摄影/阿森男
▲ 东湖先月亭。摄影/阿森男
▲ 东湖听涛。摄影/阿森男
每年的春天,看一看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万的游客,是每一朵武大樱花的执念,老斋舍下,樱花树静静生长。人们常说,武大的樱花开了,武汉的春天也就来了。
▲ 武汉大学樱花城堡。摄影/阿森男
▲ 武汉大学夜樱。摄影/阿森男
最爱的是周五晚上的梅操电影,买好饮料和零食,带上小板凳,顺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那个萦绕着淡淡草木香气的地方,期待一段故事的开始。见证了无数银幕故事的梅操本身便是演绎着校园故事的舞台,看电影的人在这里欢笑、落泪、沉思,最终成了武大最动人的痕迹。
▲ 武汉大学梅操电影。摄影/阿森男
武大自由的学风使她成了许多年轻人心中的乌托邦。在这里,我重塑了自己的世界观,也有幸遇到了两位知心的导师,他们引领我在科研的风口跋山涉水,亦教授我做人的道理。在师生矛盾频发的今天,何其幸运。
▲ 武汉大学行政楼。摄影/阿森男
▲ 武汉大学逸夫楼。摄影/阿森男
▲ 武汉大学文理学部图书馆。摄影/阿森男
下课的钟声就要响了,图书馆的书也该还了,请原谅我没有想象中洒脱,这里有我爱的风景,也有我最想念的姑娘。作为直男,其实真的超级讨厌矫情的文字,但也请允许我记录下此时的情绪,好装进行囊。愿此去是星辰大海,归来仍是珞珈人。
▲ 武汉大学牌坊。摄影/阿森男
最近喜欢上了从中南财大走出来的一对组合,房东的猫,尤其是那首《下一站茶山刘》。在故事的最后,借用里面的歌词,告别武汉的三年。
如果世界真那么大
我就从这里出发
匆忙的脚步早已停不下
还没说完的话就算了吧
总有些遗憾要学会放下
和过去和解吧
我会像永远不变的时光
一如既往
哪怕从此离开了家乡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不同见解,原创频道欢迎您来分享。来源:爱燃烧 — http://iranshao.com/diaries/384766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汉马的组织好贴心细致,又高端大气,比东营好很多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