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一场马,爱上一座城。马因城而生,城被马点亮。——题记
2017六盘水国际马拉松赛已经过去半个月了,那几天的愉快旅程记忆犹新,每当耳边回响起六马主题歌《跑跑跑》,激情澎湃的旋律又把我带回到乌蒙山腹地,那个19度的清凉夏天。
初识凉都,19度的夏天
5月份报名后,早早安排了酒店和交通,计划着趁着周末和休假,
20日下午,由我担任团长的广州重点旅游企业代表团一行集结,乘坐南航从广州直飞六盘水。以前通常是先坐飞机或火车到贵阳中转,再坐火车或大巴去六盘水。今年初,南航开通了广州直飞六盘水的航班,交通耗时从六七个小时大幅缩短为一个半小时。
这是我一年内第四次踏上贵州高原,但六盘水却是第一次来。
六盘水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因为年平均气温只有15度,夏季平均只有19度,具有“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的气候特点,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时值盛夏酷热,全国“火炉”遍地,来这里避暑纳凉,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到两小时,顺利抵达海拔1900多米的六盘水月照机场。一下飞机,清凉的微风拂面而来,裹着清新的空气,让人顿生舒爽。“19度的夏天”名不虚传。大家像进了空调房一样,纷纷穿上外套。还没适应从39度到19度的温差转变,就被政府接待人员迎上大巴赶往市区。
入住的是盘江雅阁大酒店,当地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准五星酒店。政府包下了整间酒店作为大本营,全国各地的受邀嘉宾都住这里,待客诚意十足。
傍晚外出觅食,由当地朋友带着,尝到了心仪已久的当地特色美食“羊肉粉”。正宗黑山羊,配上不辣的辣椒,让人哈喇子直流。饭后散步,体验民情生活。城市很小,周边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小山。市容市貌很美,到处是绿树和鲜花。路面很干净,每50米就有一个分类垃圾桶。稍感意外的是交通,竟比较拥堵,很多斑马线没有设置红绿灯,但行人和司机似乎都见怪不怪,还算注意文明礼让。夜幕降临,公园广场热闹起来,市民自发集结围着跳起广场舞,但跳的是高雅的交谊舞或活泼的兔子舞,并非“最炫民族风”,让人刮目相看。小城市,生活简单也惬意。
马拉松论坛,体育旅游的融合
第二天清晨六点,换装出门晨跑,作赛前的适应性热身训练。虽然只有十四度,天空飘着零丁细雨,但体感却并不冷。酒店门口就是钟山大道,是六马的主赛道。沿着路边慢跑,偶遇几位跑友,也许和我一样,提前来熟悉赛道。
上午抽个空,去凉都大剧院领六马装备。场地比想象的要小得多,六七十米长的简易棚,两侧按功能隔成二十几个单间,全马、半马、家庭跑领物窗口以及芯片测试区、服装区、咨询区等。避开明天高峰日,今天人少,不用排队,几分钟就领完装备。号码簿、芝华安方芯片、参赛指南、5周年纪念胸针等一应俱全。不同的是,塑料扣代替了回形针来绑定号码簿。
22日全天,出席中国凉都贵州六盘水马拉松体育旅游论坛,这次公差的主要活动。
今年是六马五周年。中国田径协会、贵州省体育局和六盘水市政府作为联合主办方,借着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契机,精心策划马拉松体育旅游论坛,邀请了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主要城市和清华、北大等高校的体育和旅游产业的专家、学者、企业、跑友大咖代表600多人,共同交流探讨马拉松体育旅游发展。我是双重身份,既是跨界从业者,也是马拉松跑者。
论坛前,我出席见证了六马博览馆的开馆揭牌。这是国内首个以城市马拉松为主题的展馆,除了马拉松知识外,还展出了前四届赛事的奖牌、服装、图文影像资料。当得知我来自广东的旅游企业,媒体记者长枪短炮围住现场采访。我也愉快开聊,表达合作兴趣和意愿。
之后参观了“三线”建设博物馆。看到这么多影音图文资料和保存的实物,真切了解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禁感慨,这座西南大山深处的小城市,对新中国工业大迁移和大开发有如此巨大贡献。对六盘水的认识,更加充实和丰满了。
清凉六马,亮丽的城市名片
公差之余,就是“顺便”的个人活动了:六马。
六马办了五届,在跑界的口碑一直不错。精心细致的竞赛组织、贴心周到的选手服务、全方位多层次的生命保障体系、高效率多维度的市场开发运作,让六马的办赛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3月份举办的2016中国马拉松年会暨颁奖盛典上,六马再次荣获金牌赛事。因为“19度夏天”的气候,还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夏季马拉松。逢五周年之际,六马更是升级为中国马拉松锦标赛的六盘水站,吸引了全国各地省队高手、业余大神、铁粉跑友3万多人朝圣而来、共襄盛举。
我也是慕名而来。跑马3年,我以半马为主,完成了35个半马,PB是去年底广东河源半马的1小时32分45秒。首个全马是年初的厦马,成绩是3小时35分55秒。虽然近几个月忙于工作和带娃,训练不系统,跑量不够,但想着凉爽的气候,也暗自尝试看是否能进330(即3小时30分)。
23日清晨,进入跑马时间。
5点半起床,洗漱,整理。6点半下楼吃早餐:一碗不加辣椒和羊肉的“素粉”,一块全麦吐司,一根香蕉。全马消耗大,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损耗多,皮质醇水平升高也导致“吃肌肉”,这次带了些乳清蛋白粉和BCAA,用于赛后第一时间补给。7点出发去起跑点。酒店离得近,只需步行五分钟。一路上都是跑友,装扮靓丽的帅哥美女,或成群结队,或独自前行,有说有笑,有慢跑,有拍照,向着同一个地方而去。
存包后,简单热身、拉伸,7点半进入赛道的全马集结区,作临跑前的最后调整。
赛道集结区人山人海,3万多跑友汇聚一起,仿佛是巨大的能量磁场,不断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央视五对赛事全程直播,航拍的直升机在上空来回盘旋,引来一阵阵欢呼和尖叫,不断掀起高潮。这是马拉松带来的独有的城市风景,激情,壮观,澎湃。
8点准时鸣枪开跑。伴随着六马主题歌、江涛和陈思思唱的《跑跑跑》,选手迈开脚步、飞驰向前。
刚开始天气不错,阴天为主,偶尔飘些雨毛。大约半小时后,刚过7公里,遇到了第一个挑战:出太阳了,除了晒,气温也上升到二十多度。对于跑者来说,气温、湿度、风力、晴雨等气候状况里,气温的影响最大,所以有“宁可雨战,不要热晒”。
于是,每到一个补给站,都小口喝些运动饮料,补充随汗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好在这时,进入明湖国家地质公园景区,湖光、山色、绿道风景如画,让人脚步轻松很多。
沿路上,补给站、喷雾站、医疗救助站都还算多,尤其是喷雾站,不少于20处,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补给也很给力,除了水、饮料、香蕉、面包、圣女果、葡萄干、巧克力、能量胶外,还有淡盐水和葡萄糖水,感觉被吸收快、“充电”更有效。站点之间,还有不少民俗歌舞和时尚表演,为路过的选手加油助威。
17公里后,转入了主赛道—钟山大道,配速仍然保持在4分半,道路两旁的群众也多了起来,热情地加油鼓劲。20公里后,太阳越发热辣,心率加快,消耗增多,配速也掉到了5分后。补给的频率和饮水量也增加不少。选手们也拉开了档次,身边周围的面孔也固定了不少。大约两个半小时多,经过了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里程过了30公里,配速有些波动,几次掉到6分多。这时的第二个挑战:是找不到厕所。因为补给喝的多,出汗不够排,需要及时“释放”一下。沿路下来竟没有官方的流动厕所,足足等过了3公里才有。
但还没放松片刻,紧接着就是第三个也是最大的挑战:5公里长的3个爬坡。本来在最后阶段,体能消耗巨大,已经算是难度了,还要面对如此长距离的连续的爬坡,实在有些虐!这时,双脚充血肿胀感明显,小腿也是堆积乳酸,又酸又疼,还有些轻微的抽筋。我一度是边走边跑。经过36公里后,为预防抽筋和受伤,终于停下来,坐在地上,让志愿者帮忙放松和按摩。这情况也是第一次,估计和赛前准备不够充分有关。
38公里后,终于结束了“魔鬼赛道”,由郊区转回了市区,重回热闹的钟山大道。接下来的4公里都是直路,越近终点,围观群众越多,拍照的摄影师也越多。摄影师大多来自“i运动”,照片数量多,而且都是免费高清。有了这点刺激,最后几公里,反而充满力量,一鼓作气。旁边的指示牌也清晰的提示着终点距离,300米...200米...100米…50米…冲线!
顺利完赛,完成了人生第二个全马。面对着终点线守候的一排摄影镜头,作出胜利的微笑。3小时45分27秒,比计划的慢了15分钟,稍显遗憾。
继续慢走向前,志愿者们列队欢迎,为我挂上了精美的六马完赛奖牌,递来装着面包、饮料、巧克力、毛巾的完赛包,送上了阵阵掌声。等候已久的老婆迎上前来,嘘寒问暖。这时,才感觉到脚底板酸疼的厉害,额头、手臂和大腿被晒红一片,火辣辣的,还有些脱皮。
领回存包后,移步到赛后拉伸区,享受志愿者的免费拉伸服务,帮助排酸,减轻疲劳。跑友们横七竖八的躺在瑜伽垫上,交流着各自心得,其乐融融。虽然互不认识,但因为跑马这一相同志趣,也就有了共同的语言。这也是体育的魅力。
近几年,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马拉松赛事井喷式发展,在中国田协注册或联合主办的也越来越多。马拉松独特的商业魅力、文化传播力和综合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进来。马拉松也逐渐成为新的城市名片。正如歌里唱的,“尽情挥洒汗水万千迷人风采,马拉松的脚步迈向未来”。
六盘水,不愧是中国凉都。六马,不愧是靓丽的城市名片。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不同见解,原创频道欢迎您来分享。来源:爱燃烧 — http://iranshao.com/diaries/197633
回应